续费意愿低迷,更多人看中的是专利的短期套现功能。
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2010 年,xx的专利注册量首次超过美国,此后一骑绝尘。6 年后,xx发明型专利申请量达到 133.8 万件,约占全球总数的 40%。
专利申请通常分为发明型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。发明型专利被认为是三种专利中最重要的一种。
现在xx数量上的领先幅度还在扩大。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 9 月发布的《专利统计年报 2017》(《年报》)显示,去年,该局收到了 1381594 件发明专利申请、1687593 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 628658 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,合计高达 3697845 件,其中 95.6% 的申请者都来自国内。同年,该局授权了 1836434 件专利申请。
仅仅 10 年前,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只能收到 82.8 万件专利申请——这个数字已经翻了 4 倍。高企的专利申请数成为一项国家荣耀,被视为xx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大国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。
政策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。国务院于 2008 年发布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》,提出“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”、“本国申请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列”的五年战略目标。2015 年,国务院再度发文,要求加快“知识产权强国”的建设。“xx制造 2025” 计划则进一步显示了提升产业结构的雄心。
但在专利数量增长的同时,官方和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专利质量的问题。2012 年,政府提出提升知识产权质量的目标。这个目标显然没有数量目标那么容易实现,也更难通过政策直接推动。
xx长期持有专利的意愿明显偏低
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权人定期缴纳维护费用。获得维护的发明专利有 20 年使用年限,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有 10 年使用年限。维持专利权意味着专利权人可以继续通过使用、许可和转让专利权来获益——前提是,相关专利确实具有商业价值。
根据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提供的数据,国内 2013 年获得授权的专利大部分都在 5 年后被放弃。外观设计专利是重灾区,5 年后的保有率仅为 9%。实用新型专利的 5 年后保有率也不乐观,约为 39%。发明专利的情况相对较好,63% 的专利人选择在 5 年后继续付费。
专利申请人长期持有的意愿偏低,也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其“创新”成果的商用前景。《第一财经日报》2014 年援引世界银行的统计称,xx专利技术应用商品转化率不到 20%。
美国的情况刚好相反。根据密苏里大学法学教授 Dennis Crouch 2015 年的研究,注册于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 3.5 年续费率长期保持在 80% 以上,7.5 年续费率在 2000 年后均高于 60%。彭博社(Bloomberg)引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数据称,该局 2013 年授权的专利有 85.6% 仍处于续费状态,但《好奇心日报》未能通过美国专利商标局官网予以核实。
相似的结论可以从年度专利授权量/有效量——也就是增量/存量的比例中得出。根据《年报》,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授权了 172 万件来自国内申请人的专利,约占存量的 27%;对于国外申请人,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授权了 11.6 万件专利,约占存量的 14%。事实上,国家知识产权局接收的国外申请仍在增长,但国外专利人对于维持专利权表现出了更强的意愿。
停止维护专利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成本。发明专利注册后前 3 年的年费为 900 元人民币,随后每 3 年提高一次,到第 16-20 年将达到 8000 元;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前 3 年年费为 600 元,此后会逐渐提高至 2000 元。
但这个费用标准仍低于美国专利商标局。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制定了授权后 6 年年费减缴的政策,鼓励专利权人维护其创新成果。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,相当一部分专利在注册时就缺乏长期的商用价值,甚至根本不是为商用而注册。
政府主导的激励政策,推动xx专利申请量暴涨
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和“万众创新”的政策号召下,xx企业申请了超过 80% 的专利,其中约一半属于实用新型专利。这种专利是“对产品的形状、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”,仅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初步审查,6 个月左右就能拿到证书。
相比之下,发明专利需要一年半左右才能进入公布阶段,还要接受实质审查。宽松的审批程序使前者更容易掺杂水分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明专利的 5 年保有率大幅高于其他两种类型。
另一方面,随着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推出对“自主知识产权”的激励政策,一些企业发现可以通过注册专利获得间接收益。根据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》,“高新技术企业”可以享受税收优惠,而它的认定标准之一就是“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”。海南省直接对研发“省高新技术产品”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 20 万元的研发资金补贴。在一些审核宽松的部门,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专利,更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,甚至骗取政府的科研经费。
即使不能直接从政府手中拿钱,在一个盲目追逐政策风向、靠贩卖故事挣快钱的市场,企业也有足够的动力打造专利形象工程。《半月谈》杂志今年 8 月援引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知名药企的负责人称,该企业 95% 以上的专利都是一纸空文;一些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专利大户,个中诀窍包括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 10 个应用场景中分开申报;企业的专利需求已经催生了专利中介的产业链,企业花一笔钱就能买到一个专利“文本”。
欺诈式专利申请的后果是,市场对专利的认知被不断扭曲。一个漂亮的“创新”故事,让投资者的胃口变得更为挑剔,不得不用更漂亮的“创新”故事来满足。
除了缺乏商用价值,xx专利发展的另一个隐忧是它的内部结构
从最近 3 年的《专利统计年报》来看,国内新申请专利的主要增长点持续集中于 5 个领域:医学、兽医学、卫生学;测量、测试;基本电器元件;输送、包装、存贮、搬运;计算、推算、计数技术。2017 年,这 5 个专利分类的申请数全部突破了 10 万件,较 2 年前增长明显。尤其是在计算、推算、计数技术领域,2017 年的新申请数比 2015 年增加了超过 50%。
作为对比,对于生产大飞机等高技术产品至关重要的内燃机过去 3 年的专利申请量上升乏力,2017 年更回落至 8219 件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主要增长点中,不少也是政策扶持的对象和资本市场的热点。医疗器械的研发本来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,但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刺激下,以“医疗创新”包装的丑闻不时见诸报端,医疗器械监管常年属于腐败的重灾区。“概念股”集中的无人机、机器人等领域则广泛存在“贴牌式创新”的现象。
医疗行业专利的原创性也引发了质疑。以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、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发明的 T 细胞抑制受体 PD-1 疗法为例,多家国际药企在本庶佑原创专利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更为具体的疗法,而xx企业则是在国际药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发。分析人士认为,这种“衍生开发”体现了xx药企科研实力的局限。
xx企业创新的亮点则体现在 PCT 专利的申请上。PCT(专利合作协定)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,获得 PCT 授权的专利可以在多个国家同时受到保护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,2017 年,xxPCT 专利的申请数量首次超过日本,仅次于美国,较 2015 年有大幅增长。
不过,在居民专利申请量 / PCT 专利申请量的转化率方面,xx仍处于较低水平。欧洲国家在这项统计上表现出显著优势。尽管专利总体规模较小,这些国家的创新产品更有可能在国际化、多样化的市场得到承认。
在 PCT 专利申请量最高的企业名单中,可以看到熟悉的名字:华为和中兴。过去几年,这两家xx公司一直位列榜单前 2 名,PCT 专利申请数超过英特尔、三菱电机、高通等传统领跑者。这一优势并没有体现在近期的贸易摩擦中。
感觉应该加强专利审核流程。
还是应该强化专利意识
中国人口基数大,难道以前没有超过吗?现在才超过
听说中国博士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了。。。
自己顶一个